Facebook在中國以外的世界大行其道。雖然我們不熟悉,卻不可能無動于衷。
如果一個年輕人在23歲時,拒絕了成為身家40億美元富豪的機會,那么你不得不對他和他領導的企業刮目相看。事實上也正是如此,比起Facebook浩瀚的未來,40億美元就賣掉真是太沒遠見了。
Facebook帶來的話題和效應太多了,以至于27歲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成為這個世界新的“創業之神”,以至于人們對它的上市日期和估值一再推測,甚至已沖上千億美元的新高。在某種程度上說,它毫不留情地從Google手中搶過了互聯網創新的領袖大旗。其實這也是另一種互聯網哲學在人性需求和商業上的成功嘗試。如果說Google代表的是信息整合的世界,那么Facebook崇尚的則是“人”的第一重要性,它整合全世界的人,只有人才能掌握科技,而不是反過來。
Facebook到底是什么?它能給中國企業帶來什么啟示?
從2006年起,《財富》雜志高級編輯David Kirkpatrick開始關注Facebook,在與扎克伯格等公司核心層的持續接觸中,見證了這個誕生于哈佛大學男生宿舍的小作坊逐漸走向成熟。他把創業的詳盡過程和分析寫進了一本叫《Facebook效應》的書里,并在今年9月應邀來華訪問,親身體驗了另一塊互聯網市場重鎮的氛圍,與騰訊等Facebook的同業者對話,帶來了Facebook理念與中國互聯網的碰撞。
1、Facebook究竟是什么?
很多人都覺得馬克·扎克伯格是一個經商的天才。其實他不是一個商業背景的人,他把自己的計算機的科學知識帶進了Facebook概念當中。很多用戶最初的目的是要上社交網接觸更多的異性,希望這個世界的透明度能夠更加增強一些,于是Facebook變得非常與眾不同。
從Facebook成立之初,它一直保持著簡單整潔的界面,作為一個界面設計控,扎克伯格在上面花了很多心血。在自己的Facebook個人頁面上,他是這樣描述自己的:“率真、破壞欲、革命性、信息流、保守、動手制作、心無雜念”。盡管Facebook的創始人是一個保守的人,但Facebook卻一直在開拓創新。Facebook一直擁有最大的信息量,同時也是至今互聯網上最大的分享網站。每個月有近7億張圖片添加到站點中,還有400萬個視頻和1500萬個諸如鏈接、日志、新聞之類的新內容。更不用說網站上那些小道消息、重大新聞、政治挑釁、生日祝福、挑逗、邀請、辱罵、俏皮話、冷笑話、散文和“捅一下”。
Facebook不斷地改進和更新,與時代的主題是分不開的。和許多中國的社交網站——比如說人人網或者微博——不同的是,Facebook對實名認證這個注冊環節是非常重視的,如果你不用自己的真實姓名,將不會被批準為Facebook用戶。通過這一點,Facebook把每一個用戶的身份變得非常透明化,每個人只擁有唯一的身份。當5年之前,《Facebook效應》一書的作者David Kirkpatrick剛見到扎克伯格的時候,Facebook的用戶只有900萬,而現在的全球用戶一共有8億,在短短的時間內有了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增長。
Facebook所有的用戶都通過這個系統直接給其他的8億在線用戶發送個人信息,你甚至不需要他們的聯系郵箱。所以Facebook如此強大的功能也是基于所有用戶誠實、可靠的信息。Facebook很多用戶使用的一般功能就是他們會發布自己在做什么,然后會看他們的朋友現在在做什么。你的朋友了解到你的信息已經是不同于往常,不是通過短信或者即時通訊,而是直接通過這個平臺獲知。通過Facebook,它可以非常智能地將你的一些信息發送給那些感興趣的、各種息息相關的人,這是非常有顛覆性的。
Facebook雖然流行,但永遠無法替代面對面的交流。扎克伯格和他的同事們開發Facebook的初衷就是讓人們能在網絡上和現實中認識的人保持聯系——你的朋友、熟人、同學或同事。
Facebook效應經常出現在一個小群體里的朋友之間。它使交流更加有效,培養共同點,增加親密度。你的朋友會從你的狀態更新中獲得信息,比方說其他人知道你過會兒要去商場,他們會說“到時見”,然后在商場和你會面。
從2004年2月在哈佛大學首次上線到現在,Facebook一直在努力成為真實生活的一部分。匿名、角色扮演、假名和冒充名人一直都是互聯網的主旋律。但是在Facebook上,他們扮演的是自己。如果你在Facebook上使用假身份或浮夸信息的話,你可能體驗不到Facebook的優越性所在。如果不使用真實的身份,你的朋友不會去找你,或認不出你來。有的人判斷Facebook上的好友是靠觀察他的好友,而這些好友,則是驗證你身份的重要證據。但是歸根結底,想要通過這樣的嚴格驗證,你還是得用自己的真名,還有的人直接在個人頁面上放了自己的照片。
馬克·扎克伯格是那種從來都不服從權威的人,Facebook的建立就是因為他看不慣哈佛自己不愿意建立在線臉譜書站點。然而他建立的Facebook使個體擁有了成為權威的可能,Facebook所提供的服務加強了每個人的檔案和行為的影響力,使原有的權威黯然失色。扎克伯格在建立Facebook的同時也將自己的力量加入進來,這使得用戶們的影響力更加強大。Facebook把全世界聚合在了一起,成為了全世界不同地區人們——尤其是年輕人所共有的文化體驗。盡管它在剛剛起步時僅僅是一個19歲男孩的校內制作,然而現在它已經成為了現代生活中前所未有的技術奇跡,無論在公共領域還是私人空間都有著很強的影響力。加入Facebook的用戶年齡各異,來自不同地區的不同階層,說著不同的語言。Facebook也許是歷史上由完全不同的人聚合在一起的速度最快的團體。它改變了政治的影響力,甚至在某些國家會影響到當地的民主進程。Facebook現在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是孩子們的消遣工具了。
Facebook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向,對于一個19歲開始就意識到這一點并且執著將其變成現實的年輕人來說,這事兒太“酷”了。
2、從學生小作坊到商業大公司
“我的時間是用來想如何建造它,而不是去想如何離場。相比其他人,我認為我們能夠把這個網站做得更有意思。管理這個網站讓我感覺很爽。對不起,我不會花時間去想賣了它。 ”
——馬克·扎克伯格
男生宿舍的小項目
2003年9月,哈佛大學大二學生馬克·扎克伯格拖著一塊2米多長的白板走進他在柯克蘭宿舍樓的寢室。這種板是電腦高手用來激發靈感的工具,它既不小巧又不靈便,畫在上面的圖表也只展示了一些大而化之卻不易實現的想法。
就這樣在上面畫了一周,扎克伯格把他稱為“課程搭配”(Course Match)的作品拼湊起來上線,形成了一個十分稚嫩的網絡項目。他這么做純屬為了給自己找樂子,這個設想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們根據別人的選課來確定課程表。只要在網頁上點擊一門課程,就能發現誰報名要選學這門課,或者點擊一個學生的名字就能看到他/她選擇了哪些課程。連扎克伯格此后提起時也對自己的遠見頗有自豪感:“通過事物就可以把人聯系起來。”很快,數百名學生就開始使用“課程搭配”。看重名校身份的哈佛學生覺得這種以人定課的選課方式相當獨特,扎克伯格編寫的程序正是他們想要的。
在哈佛,學生們被視為未來世界的主宰者。而扎克伯格、莫斯科維茨和休斯當時不過是三個喜歡紙上談兵的書呆子。他們還沒有過多地考慮到要主導世界。但從他們不夠整潔也不夠寬敞的寢室里會萌發一種力量以及足以改變世界的觀念。“課程搭配”的意外成功激勵了扎克伯格,他決定嘗試其他想法。他的下一個項目是在同年10月推出的Facemash,這個網站讓其他哈佛人第一次見識到他叛逆不羈的一面,該項目旨在標記出校園內最炙手可熱的人物。使用這種計算機代碼就像用在給棋手做排名。扎克伯格邀請用戶比較兩位同性同學的相片,指出誰的人氣更高。假如一位同學的評判等級更熱門,那么這人的相片就會用來與越來越受歡迎的學生做比較。一旦人們開始使用,顯然就欲罷不能,Facemash由此很快在未公開的狀態下一炮走紅。
“我只不過喜歡編些小項目,”扎克伯格如今這樣說,“那一年我做了12個項目。當然,哪個項目都不是我全權負責。”他說,大多數都關于“在相互參考中發現人們如何建立聯系”。
2004年1月11日,扎克伯格在網上向域名公司Register.com支付了35美元,注冊Thefacebook.com
一年的域名使用。建立這個網站的構想借用了“課程搭配”、Facemash以及扎克伯格參與的網上服務項目Friendster。扎克伯格希望建立基于真實學生信息的可靠目錄。這樣的愿望與由報道而生的簡單想法相結合就形成了Facebook的核心理念。扎克伯格的一些朋友推測,創建這個網站也能處理他本人性格內向帶來的困擾。假如一個網蟲對和人打交道感到不自在,為什么不建一個網站讓人與人的接觸變得容易點兒呢?
扎克伯格與薩維林這兩位19歲的年輕人同意各自為Facebook投入1000美元。2004年2月4日星期三下午,扎克伯格點擊了自己在Manage.com的賬戶鏈接,Facebook從此啟動。
這個服務最初流傳得很快。網站的首批用戶是扎克伯格那些住在柯克蘭宿舍的左鄰右舍,他們發郵件給其他學生,邀請對方加入并結成朋友。有人還建議給柯克蘭宿舍郵件名單上的所有學生群發郵件,這棟宿舍總人數大約是300人,轉眼間就有幾十人注冊。
就這樣,Facebook開始了井噴式增長。網站開通后第四天是星期日,截至當日,注冊的學生已達到650人左右。星期一又有300多名學生加入。Facebook幾乎立刻成為哈佛校園食堂和課間的熱點話題,大家都愛不釋手。
在這個網站上注冊時要以一張單人照和少量個人信息以創建個人簡介。注冊過程中要明確自己的關系狀況,會從下拉式菜單中選擇:單身或者未確定伴侶關系,還要確定自己的電話號碼、AIM用戶名、郵箱;說明自己選修的課程(這是受“課程搭配”啟發的一個特色);最喜歡的書、電影和音樂;參加的團體;政治立場;態度十分開放/開放/穩健/保守/十分保守/冷漠;最愛的名言。Facebook自身沒有內容,它不過是一個程序,是為滿足客戶需要而提供的一個平臺。
由于隱私管理是最初設計的一部分,所以有一些重要的限制要求:沒有哈佛大學地址的郵箱就不能注冊,而且登錄者必須使用真實姓名。這使Facebook具有排外性,但也確保了用戶的資料絕無虛假。
Facebook上的許多活動最初都是年輕人荷爾蒙作用的結果。在那里會詢問用戶是否對男性或女性“感興趣”。此外還會對是否列出與他人的關系提出建議,并且要求用戶填寫標示為“尋求”對象的內容。一個經常選到的選項是“隨意不限”。在“捅一下”別人時,被捅的狀態只會顯示在對方的簡介上,對方也能回捅自己。至少對一些學生而言,這種互動有著明顯的性意味。畢竟這是面向大學的網站。
第一筆廣告入賬
扎克伯格沒有打算接受許多采訪,但現在每所新聞院校的報紙似乎都希望訪問他,Facebook的運作者們正計劃著吸納大量的學校。運行一個月后,Facebook擁有了1萬名活躍的用戶。
在哈佛發展時,扎克伯格一直沒有采取任何正式的商業舉動。而一旦拓展到其他學校,他就開始展示出一名首席運營官制定策略的直覺以及面對競爭的強烈愿望。隨著運營成本增加,扎克伯格想起把自己奉為偶像的《哈佛深紅報》上提到過,“今后應該在網上發布一些廣告”。到2004年3月底,活躍用戶超過了3萬人。Facebook每個月為托管5個服務器而付給Manage.com450美元。扎克伯格與薩維林都同意各自向公司注資1萬美元。同時,薩維林開始出售一些網站空間用作廣告,并且得到了一些小筆金額的合同,為搬遷服務、T恤和其他大學生常用的產品做廣告。這些廣告在4月時開始出現在網站上。就這樣,Facebook開始了井噴式增長。網站開通后第四天是星期日,截至當日,注冊的學生已達到650人左右。星期一又有300多名學生加入。Facebook幾乎立刻成為哈佛校園食堂和課間的熱點話題,大家都愛不釋手。
在這個網站上注冊時要以一張單人照和少量個人信息以創建個人簡介。注冊過程中要明確自己的關系狀況,會從下拉式菜單中選擇:單身或者未確定伴侶關系,還要確定自己的電話號碼、AIM用戶名、郵箱;說明自己選修的課程(這是受“課程搭配”啟發的一個特色);最喜歡的書、電影和音樂;參加的團體;政治立場;態度十分開放/開放/穩健/保守/十分保守/冷漠;最愛的名言。Facebook自身沒有內容,它不過是一個程序,是為滿足客戶需要而提供的一個平臺。
由于隱私管理是最初設計的一部分,所以有一些重要的限制要求:沒有哈佛大學地址的郵箱就不能注冊,而且登錄者必須使用真實姓名。這使Facebook具有排外性,但也確保了用戶的資料絕無虛假。
Facebook上的許多活動最初都是年輕人荷爾蒙作用的結果。在那里會詢問用戶是否對男性或女性“感興趣”。此外還會對是否列出與他人的關系提出建議,并且要求用戶填寫標示為“尋求”對象的內容。一個經常選到的選項是“隨意不限”。在“捅一下”別人時,被捅的狀態只會顯示在對方的簡介上,對方也能回捅自己。至少對一些學生而言,這種互動有著明顯的性意味。畢竟這是面向大學的網站。
第一筆廣告入賬
扎克伯格沒有打算接受許多采訪,但現在每所新聞院校的報紙似乎都希望訪問他,Facebook的運作者們正計劃著吸納大量的學校。運行一個月后,Facebook擁有了1萬名活躍的用戶。
在哈佛發展時,扎克伯格一直沒有采取任何正式的商業舉動。而一旦拓展到其他學校,他就開始展示出一名首席運營官制定策略的直覺以及面對競爭的強烈愿望。隨著運營成本增加,扎克伯格想起把自己奉為偶像的《哈佛深紅報》上提到過,“今后應該在網上發布一些廣告”。到2004年3月底,活躍用戶超過了3萬人。Facebook每個月為托管5個服務器而付給Manage.com450美元。扎克伯格與薩維林都同意各自向公司注資1萬美元。同時,薩維林開始出售一些網站空間用作廣告,并且得到了一些小筆金額的合同,為搬遷服務、T恤和其他大學生常用的產品做廣告。這些廣告在4月時開始出現在網站上。
假期結束幾周前,扎克伯格與莫斯科維茨考慮了5分鐘,最后決定不再返回哈佛。起初他們以為再次回到哈佛的宿舍也能運行Facebook,但發展的跡象表明,接下來會是一個入網學校暴增的學年,服務需求量會暴漲,他們不想功虧一簣。
兩個輟學生開始全心投入正經創業的洪濤巨浪中。
Facebook時代來臨!
突然之間, Facebook似乎無所不能。資金不再是障礙,其業務在學生中繼續快速增長,扎克伯格曾經對 Facebook揮之不去的懷疑已經消逝。現在是時候把它打造成一家真正的商業公司了。
馬克·扎克伯格和達斯汀·莫斯科維茨當時才年僅 21歲。盡管他們遠見卓越、創意無窮、全心投入,但他們仍然停留在大學生的思想狀態,幾乎不知道如何組織一家企業。Facebook的首要任務是雇用更多員工,可他們的獵頭策略并不是非常專業。起初其主要方法是在人行道靠街的位置擺放一個木制意大利廚師像,并在這個人像上掛上一塊黑板,上面列出的不是菜單,而是虛位以待的工作職位列表,例如,“主管工程技術的副總裁”。
陳士駿( Steve Chen),以前曾在 PayPal做程序員。但加入Facebook僅僅幾周之后,他決定離開公司,準備與兩位 PayPal公司的朋友開創一家新公司,做視頻方面的業務。將他招進來的科勒試圖勸阻他離職。“你正在犯一個大錯誤,”科勒說,“在你剩下的人生里,你將會后悔這個決定。 Facebook將成為商業巨子!而視頻網站已經有一大把了!”陳還是選擇了離開,他創辦了一家小公司,名叫 YouTube。
扎克伯格很快就清楚地知道,位于硅谷食物鏈頂端的 Google才是與 Facebook爭奪人才的主要競爭對手。畢竟,那是差不多每個優秀軟件工程師都向往去工作的地方,那些人才是 Facebook應該聘用的人。只要知道某人正在 Google接受面試,扎克伯格就愈發想把這個人搶到手。他甚至還在斯坦福計算機科學系大樓內擺設了一個小桌子,上面的標語寫道:“為什么要到 Google工作?來 Facebook吧。”
鄭州華章MBA培訓中心
咨詢電話:0371-66961135
報名時間:8:00-18:00,周末不休
校址:鄭州二七區大學路金源大廈(鄭州大學南校區東門對面)11樓
公交路線:乘4、63、66、82、111、201、217、256、317、903、904、906、Y806、Y815路公交車到大學路桃源路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