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近來比較平靜的騰訊微博在工體唐廊舉辦了一個業內研討會(網媒薈),就騰訊微博新版改版方向以及大數據挖掘與業內進行了分享和交流,從中可以看出騰訊微博近期的一些探索以及未來用力的方向。
微博未來與大數據挖掘
騰訊微博這次改版的一個關鍵詞是大數據挖掘,微圈、微熱點、微頻道、微博管家這個四個新上線的功能都與大數據發掘有關聯。微圈是通過對用戶關系數據和興趣數據的分析、挖掘來實現好友自動分組的功能;微熱點則是依托后臺數據與語義分析技術,將用戶的微博內容與當前熱點事件做即時匹配,動態生成的熱點事件全脈絡發展頁面。微頻道和微博管家也有類似的技術運用。
大數據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一個概念,而其與微博緊密綁定也從twitter就已經開始。對于微博來說,大數據既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微博用戶、微博內容及其復雜性的持續增加,使微博本身成為大數據的載體,擁有大數據就相當于擁有一座金礦,這是微博的機遇。以騰訊微博為例,盡管還不算國內最大,但平臺上已經有超過5億個注冊用戶,289條社交關系,154000億條路徑,每天300G存儲量,每天1千億次服務調用,每天5萬億次計算量。
而大數據給微博帶來的挑戰則是,運營方有沒有利用好大數據的能力?有能力,從大數據這座金礦里挖出來就是金子,而沒有能力,則只能挖出垃圾,帶來負價值。在大數據挖掘過程中,只有精準度在85%以上時,才具備實現產品化的條件,如果精準度達不到,結果就是挖的越多,錯的越多。
從這個角度說,騰訊微博敢于把大數據挖掘結果用于微圈這樣的特定產品,是需要一定的技術底蘊為支持的。
微博發展到今天,在產品上其實依然大同小異,都還沒有脫離twitter最初塑造的范疇,如果有哪一家在大數據的利用上有顛覆性的開拓,一定會使整個競爭格局翻盤。
是掘金還是積肥
目前,微博對大數據的挖掘其實可以分為兩個不同的維度,我將之稱為掘金式利用和積肥式利用。
所謂掘金,就是立足于高效、準確、快速,從現有的海量微博內容中挖掘出具有商業價值的數據結果。一個經典的案例來自twitter,華爾街有家公司利用電腦程序分析當時全球3.4億微博賬戶留言判斷民眾情緒,再以1到50分為其打分,根據分數高低處理手中股票。原則就是:多數人表現興奮就買入,表現的焦慮就拋售,結果出乎意料,這樣的經營模式為其第一季度創造了7%的收益率。真正實現了數據創造價值。
現在微博平臺上的風云榜、微數據、微報告,以及餐客等第三方微博數據挖掘,都是基于微博內容對海量數據進行挖掘和價值提煉的典型應用。但從目前看,至少在中國的微博圈里,還沒有出現一個大數據掘金的經典案例。
國內企業的大數據處理能力是限制掘金的最大瓶頸。
而積肥,則是指在產品內部把大數據的作用盡量發揮出來,先不求最大商業價值,而是通過對大數據的開發為用戶體驗服務,將數據分析進行產品化,著力去解決“信息碎片化”、“信息過載”、“垃圾內容影響價值信息獲取”等問題,從而提升用戶的活躍度與黏性,為微博運營助力。騰訊微博現在的做法就是典型的積肥式,以留住用戶、刺激用戶,做大數據金礦為目的。至于商業價值開發的事情,則留待以后解決。
這是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至少從目前看,騰訊微博選擇的路徑應該是正確的。騰訊微博現在的主要任務是把新浪微博掀翻在地,然后才考慮如何掘金。
與新浪微博相比,騰訊微博盡管體量仍舊不足,但它沒有包袱,沒有新浪微博那么大的壓力,而且,騰訊有錢,有實力強大的技術團隊,它做得起水磨功夫,說不定能走出一條新路。
在掘金和積肥方面,新浪微博其實是最好的前車之鑒。新浪微博近期遇冷,有各種原因,但用戶體驗降低肯定是其中最重要原因之一,信息過載、營銷泛濫、個體迷失等等,而新浪微博又由于經營壓力而將注意力過度集中于如何商業化,“一只本能生金蛋的雞,因為長期食用不健康的飼料,已經失去了生蛋的機能”,這確實是一定程度上新浪微博的寫照。
微博能否取代新聞門戶
騰訊微博這次改版的另外一個特色是微熱點和微頻道,這涉及到大數據的運用,但更多的顯示出騰訊微博的另一個訴求:資訊化與媒體化。
這當然有彌補騰訊微博短板的需要,外界不是一直在說,新浪微博媒體屬性強,騰訊微博社交屬性強?但對于觀察者來說,騰訊微博嘗試能否成功,關系到這么一個疑問:微博能否取代新聞門戶?
包括作者在內,很多人在微博興起后,就大大減少了訪問門戶網站的頻次,這使得微博也成為新浪的一把雙刃劍,但如果微博能夠在社交的同時實現新聞閱讀的功能,豈不兩全其美?畢竟,人的時間與精力是有限的,如何使更多的需求能夠一站式解決,是任何產品所奢望。
按照介紹,騰訊微博的微熱點是依托后臺數據與語義分析技術,將用戶的微博內容與當前熱點事件做即時匹配,動態生成的熱點事件全脈絡發展頁面。其實質是將資訊閱讀融入到微博閱讀之中。這一實驗如果能夠成功,或許就是個殺手級的應用,因為它對現有微博形態是一種顛覆,同時,對現有資訊獲取模式也是一種顛覆。
當然,微博取代新聞門戶,這種想法還是有過于大膽。在中國,盡管微博的媒體屬性比美國更濃,但它的基因依舊是社交為主,很難變身或者取代媒體。不過,這一野望即便不能成功,對騰訊微博來說,也無傷大雅,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只要媒體功用得到加強一點,騰訊微博的短板就能彌補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