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戀33天》營銷術的啟示
時間:2013-02-19 01:28:14 來源:MBA培訓網 點擊:
平心而論,《失戀33天》講述的只是一個很老套的故事。一個大齡待嫁女青年,相戀7年的男友竟然跟自己最要好的閨蜜跑了。身邊的男同事挺身而出,陪伴她33天走出了失戀的陰霾,并走到了一起。
就是這樣一部投資僅9000萬元的小片,上映一個星期,票房過2億元。不但打敗了進口大片《鐵甲鋼拳》,而且把由斯皮爾伯格執導的《丁丁歷險記》遠遠甩在了身后。這個結果讓媒體、影評人、院線都大吃一驚。
難怪當時提出不拿片酬按票房分成的影片主演文章,在微博上恭喜電影票房破3億,并戲稱:“我就指著你養老了”。
影片獲得如此成功,引來媒體、業內人士、影線評說。雖然各說各有理,但不可否認,由追信為其制作的手機客戶端軟件(APP)在影片宣傳過程中的創新營銷功不可沒。再加上上映時點選擇在“光棍節”前及此前小說在網絡上的熱度,影片不受到追捧都難。
反觀火爆的銀行券商理財產品正步步陷入種種怪圈,《失戀33天》的成功熱映可以帶給我們一些啟示。
今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十分火爆。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前11月各商業銀行共發行理財產品18351款,遠高于2010年全年的發行規模。然而,在理財業務紅火表象的背后卻是銀行攬儲大戰的升級。商業銀行通過發行短期理財產品,不僅可以保證關鍵時點的存貸比考核和業績,還能變相攬存,然后放貸出去,擴大了中間業務收入。由于缺乏風險對沖機制和有效的“防火墻”,理財等表外業務風險很容易向表內蔓延。由此,監管部門叫停超短期理財產品業務。
理財業務的營銷過程包括個人理財業務市場細分、選擇目標市場、價值定位、開發特定產品、確立價格和分銷、品牌經營直至促銷推廣的全過程。而許多銀行只追求市場份額,不重視營銷過程。產品營銷缺乏創意,產品類型雷同,同質化嚴重。對營銷市場細分不精,對產品定位不清,為銷售而銷售,營銷效果自然不如預期。
各銀行財產品單一,創新不夠,缺少主導品牌。銀行自行開發和產品設計能力較弱,依賴客戶自主投資。此外,營銷員為推銷產品向客戶揭示風險不夠,強調收益,避談風險。
因此,要改變這一局面商業銀行應在全面調查和分析市場后,一是,進行市場細分,即按照客戶特點,把整個客戶市場細分為若干個需求不同的子市場,銀行可根據自身面臨的市場環境和自身特點,選擇目標市場,并在此基礎上,制定相應的營銷方案,提供差異化服務。二是,加大理財產品的開發與創新,加強品牌效應。三是,根據不同的目標客戶,實施不同的營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