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在街攤上隨處可見,兩三元一個,雖便宜卻也不能留住過往行人。不論是烤著吃,煮著吃還是做成丸子,都沒有鄒光友的吃法新鮮。歸根到底都是紅薯,只不過鄒光友換了一種吃法,不僅將紅薯點成了金,還將自己的光友薯業無限發展壯大。
1960年鄒光友出生于四川省三臺縣,恰逢三年的大災荒時期,他的家鄉四川省三臺縣景福區,每年種植紅薯3萬畝以上,畝產1000多斤,每年一個人分紅薯600多斤,鄒光友出生時全家七口人,每年分紅薯4200多斤,他從小靠吃紅薯長大,吃到九歲吃出了胃病。
鄒光友在這個貧困的小山區里,凝視著藍天白云和滿地的紅薯,若有所思,紅薯能不能換個吃飯變成寶貝呢?1982年,鄒光友從西南農學院畢業,分配在安縣供銷社下屬的土產果品外貿公司。他不斷努力精心鉆研,開發出了“茶葉香檳”、“茶葉汽水”,踏遍茶山。從此他也踏上了農業科研的道路。1990年他回到了三臺故鄉,任建設區科技副區長。到區公所第一天,區長就給他布置一個任務———到甘肅將紅薯高產技術引進回來。
建設區土地瘠薄,干旱少雨,歷代被稱為“干壩王”,主產紅薯。薯農窮困,一生主要靠紅薯為生。從甘肅取經回來后,鄒光友帶著“新經”走鎮串鄉,指導農民科學種植紅薯,當年建設區的紅薯增收了近兩成。然而,豐收并沒有給老百姓帶來喜悅,因紅薯價格低廉,薯農們很少費心去賣紅薯,用不完只能任其爛掉。
作為一名農業科研人員,鄒光友很成功,但是要想成為商人,他必須要會銷售。鄒光友將自己在大學學到的知識充分發揮出來,他精心研究,發明出了精白紅薯粉絲,將價值低廉的紅薯推上了大市場。1992年1月4日,鄒光友帶領“干壩王”農民在綿陽長興路食品街搞起了“干壩王紅薯粉絲展銷會”,樸實的莊稼漢參與起了商品市場的角逐。就在鄒光友的開發初有成就時,縣里準備把他調回縣上任局級干部。
一邊是高薪舒適的國家干部,一邊是辛苦有風險的商人,鄒光友多方權衡之后,依然選擇了自己鐘愛的紅薯事業———辭官下海賣“紅薯”。雖然擁有著高超的技術,但是初入市場的鄒光友必然要經歷一番從菜鳥至高手的艱苦時期。1993年寒冬臘月,鄒光友沒有將心思放在回家團圓,他蹬著三輪車在街攤賣著他的精白紅薯粉絲。整個春節,他都在賣粉絲,因為有著扎實的技術,粉絲銷售非常好,生產出來的兩卡車粉絲全部售空,凈賺5000元。鄒光友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淚流滿面,雖然放棄了穩定的工作,但是他這條路沒有走錯。
1995年春節,鄒光友來到姐姐家,看到侄子津津有味吃著方便面,突發靈感,就在姐姐家里立馬著手研究起了方面粉絲。結果是消耗了姐姐的菜油,粉絲也全部報廢!弄得侄兒一個勁兒責怪他:“太浪費了!”
1997年,他終于研發出方便粉絲,使光友粉絲躋身快餐行列,這項技術不僅增強了光友產品的競爭力,甚至添補了中國乃至世界方便食品行業的空白,同時為鄒光友贏得“方便粉絲之父”的稱號。
2000年和2005年,鄒光友又先后發明了無明礬粉絲和全薯營養粉絲,完成了第三、第四次粉絲革命。目前光友粉絲和光友薯類加工設備先后獲52項國家專利,其中發明專利就有12項。
鄒光友的成功來源于他的硬技術,他每年要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達300多萬元。至此他也成為了“方便粉絲專家”。2005年8月,鄒光友輾轉美國、加拿大、秘魯等國進行薯業文化交流,開始了為期一月的美洲之行。他不僅將自己的粉絲推向世界,也將自己的技術更加完善。
如今,鄒光友任職務四川光友薯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中國淀粉協會常務理事、四川省食品發酵學會理事、四川省工商聯執行委員、綿陽市政協委員、綿陽市工商聯副會長、綿陽市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等。先后榮獲“全國創業之星”、“中國果菜產業十大杰出人物”、“全國食品行業質量管理優秀領導者” 等稱號;被譽為“紅薯大王”、“中國方便粉絲之父”,被國家科技部、農業部評為“星火計劃先進個人”等稱號。
無相關信息 |
鄭州華章MBA培訓中心 |
下一篇: “獨夫”鐘睒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