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高富帥”典型的基金經理們,并不甘心一年只拿百萬年薪,紛紛下海成立自己的私募基金。隨著電影刺激創業熱的延續,《新基金法》6月1日的正式實施,私募基金的誘惑力將進一步增加,將有更多的基金經理難安騷動的心。
投資與理財記者 葉輝
電影《中國合伙人》以著名英語培訓機構新東方為原型,是中國第一部創業傳奇輕喜劇,它的上映刺激了無數人的創業夢。
“屌絲”們看了電影,正琢磨著是不是該尋找尋找創業機會,作為“高富帥”典型的基金經理們,其實早已行動起來——他們并不甘心一年只拿百萬年薪,紛紛下海成立自己的私募基金。
隨著電影刺激創業熱的延續,《新基金法》6月1日的正式實施,私募基金的誘惑力將進一步增加,也將有更多的基金經理難安騷動的心。
場景1竇玉明富國基金總經理竇玉明轉投中歐基金獲5%股權激勵基金公司有了首個“合伙人”
5月17日下午,上海,2013第六屆富國基金論壇正在這里火熱舉辦。
作為大會的主角,富國基金總經理竇玉明的發言尤其讓人期待。然而,令記者們納悶的是,竇玉明的發言很空泛,并沒有像他們預想的那樣,對基金行業提出建設性的看法,或者對富國基金的未來提出新的構想。
其實,這也許是竇玉明最后一次代表富國基金公開露面了。當晚,網上就傳出“富國基金總經理竇玉明轉投中歐基金獲5%股權激勵”的消息。
富國基金默認竇玉明離職傳聞。富國基金內部人士認為,竇玉明的離開,與基金業常見的“將帥不和”沒有關系,而是源于竇玉明希望追求更高的個人理想,即不再只是擔任一名職業經理人,而是要真正的持有一家企業,通過股權持有在董事會中擁有較大話語權。
據悉,中歐基金讓其當“合伙人”,將給予竇玉明及其管理團隊股權激勵,至于股權激勵的比例,目前尚無確切數字,業內預計在5%左右。中歐基金管理資產規模只有百億元左右,遠小于富國基金千億元規模,正是“股權激勵”吸引他前往接受挑戰。
公開資料顯示,竇玉明2008年通過市場化選聘,成為富國基金總經理。富國基金在竇玉明領導下,近幾年發展勢頭良好,業績與規模都取得不小進步。他在任近5年來,富國基金逐漸形成成長股投資、固定收益投資和量化投資三大戰略發展方向,資產規模從400多億元增長到千億元。
自新《基金法》允許專業人士持有基金公司股權、監管層放開基金公司5%以下股權變動審批以來,股權激勵政策門檻已消失。業內的說法是,盡管不少基金公司高管已就此與股東商討股權激勵問題,但至今未見明顯進展。
之前,業內公認的說法是,行業大亨華夏基金總經理范勇宏就是因為無法獲得股權激勵,最終與股東方鬧掰,無奈辭職。而原交銀施羅德基金總經理莫泰山2010年放棄總經理職位,加盟著名私募上海重陽投資。近日又有消息稱,莫泰山離開重陽投資,自立門戶創業,成立自己的私募基金公司——博道投資。他的輾轉歷程,為的就是股權。
在政策許可的背景下,中歐基金開行業先河,竇玉明獲得中歐基金的股權激勵,無疑將帶來巨大的示范效應。當然,對于竇玉明來說,新的機會也意味著巨大的挑戰。
場景2劉文動+劉天君兩明星基金經理將下海成立私募
在竇玉明轉投中歐基金獲股權激勵“給自己打工”的同時,還有兩位明星基金經理的動向同樣引人關注。消息稱,華夏基金副總經理劉文動和嘉實基金投資總監劉天君都將在近期離職創辦私募。
有接近華夏基金人士透露,劉文動離職已在走程序階段,近期或將宣布。
劉文動自2006年從鵬華基金加盟華夏基金以來,一直頗受時任華夏基金總經理范勇宏的欣賞,入職不久便長期擔任投資總監。當時,華夏基金已經群星璀璨,擁有王亞偉、孫建冬、張益馳等諸多優秀基金經理。
劉文動也未負眾望,依靠其對大勢的準確判斷,在幾個重要時點上,為華夏基金做出了正確的倉位策略。2011年9月,劉文動還成為華夏基金的副總經理,這個級別與王亞偉離職前相當。
也許因為在管理上耗費太多精力,劉文動管理華夏藍籌、華夏優勢增長、華夏盛世精選等基金業績并不突出,一度飽受非議。轉行做私募,他莫非是為了自己正名?
劉天君則是嘉實基金投資部總監。他2003年4月從招商證券行業研究員加盟嘉實基金,先后擔任行業研究員、研究部副總監,2006年8月開始擔任基金經理。
2007年,剛剛29歲的劉天君已成為嘉實基金投資部總監,這在人才濟濟的嘉實基金有點不可思議,可見其投資能力。事實上,劉天君管理的嘉實優質企業和嘉實成長收益兩只基金的業績一直很出色,在同類產品中保持領先。
業內人士一度懷疑,劉天君入職時竇玉明正負責嘉實基金的投研工作,對其成長幫助很大,一直以來兩人關系都很密切,因此懷疑他可能追隨竇玉明奔赴中歐基金。對此,劉天君接受采訪時明確予以否認。業內猜測他最大可能是去創辦私募。
兩位明星基金經理離職,在業內人士看來,既是巧合,也很自然。
北京一位明星基金經理告訴《投資與理財》記者:“接下來可能還會有很多基金經理單干!痘鸱ā芬呀洶阉侥己戏ɑ袟l件的私募基金將來可以發行公募基金,公募相對于私募的牌照優勢逐漸消失。給人打工畢竟不如自己創業,那些做得不錯的基金經理中,不少人會有‘給自己打工’的沖動。”
場景3王亞偉+呂俊當老板的煩惱與甜蜜
那么多明星基金經理選擇成立私募創業,他們目前的狀況怎么樣呢?大部分人正在享受“當老板的煩惱與甜蜜”。
去年剛剛下海成立自己私募的前“公募基金一哥”王亞偉,正在籌備發行第2只私募產品,門檻依然定在2000萬元,規模預計控制在2億元。
在中國基金業,“王亞偉”這3個字始終是一面旗幟。從2007年取得226%收益率開始,王亞偉正式榮登“基金一哥”,并且連續幾年業績領先,華夏大盤精選以超過10倍的投資業績成為一種符號。
2012年5月,王亞偉從華夏基金離職,隨后在深圳前海注冊成立“千合資本”,當年12月首只產品“外貿信托·昀灃”募集規模達20億元。據廣州一私募研究中心測算,“昀灃”成立不到半年,收益率接近20%。
作為知名老牌私募基金的老總,呂俊原是上投摩根基金的投資總監,2007年創辦上海從容投資。目前從容投資旗下有22只產品,管理資產規模超過50億。但在剛剛過去的2012年,呂俊與他的私募正經歷“成長的煩惱”,與合作人基金經理不和,鬧得在行業內沸沸揚揚。
事情緣起原從容投資合伙人、基金經理姜廣策[微博]2012年3月26日通過微博宣布,由于與從容投資創始人呂俊夫婦投資理念不合,從即日起離開從容投資,并建議從容醫療基金客戶考慮贖回。隨后,呂俊發動反擊,稱停止姜廣策的權限,是因為呂俊發現其接了私活。姜廣策矢口否認了從容投資指出的其為人代客理財之事,并表示自己將把這件事情直接交給律師處理。
“當基金經理管好產品就行了。辦一家私募基金公司,除了投資,還意味著要做大量的瑣事,承擔更多的煩惱,這也是很多基金經理不愿意去創業的原因。”上海一家私募基金負責人告訴記者。
場景4暢想未來更多基金經理將自主創業
王亞偉剛剛殺入私募行業,春風得意,以北京星石投資江暉為代表的私募基金,在大獲成功之后,已經準備借政策的東風“殺”回來搶公募的飯碗。江暉也曾經在華夏基金工作過。
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的基金公司,華夏基金培養了眾多明星基金經理。從華夏基金走出來的王亞偉、石波、孫建冬、張益馳等,目前在私募圈子里都享有赫赫威名。他們都選擇了自己創業,目前都發展得不錯。
其實從2007年開始,不少身經百戰的風云人物徹底告別公募,走上私募道路。
根據Wind統計,由公募基金經理“下海”成立的私募公司目前共有56家。石波創辦的上海尚雅投資目前旗下產品有34只,在“公轉私”私募數量中排名第一。原長盛成長基金經理田榮華離職后創立深圳武當,目前管理信托私募達到19只。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基金法》6月1日正式實施,私募基金的誘惑力將進一步增加。因為新《基金法》給予私募基金合法地位,他們只能借道信托發行產品,設立成本很高,達到一定規模的私募基金可以開展公募的規定,更是給行業帶來更大的前景。另外,無休止的“排名戰”也困擾著公募基金經理,相比之下,私募基金倉位靈活,對投資的限制較少,這對優秀基金經理來說,吸引力更大。
無相關信息 鄭州華章MBA培訓中心 |
下一篇: 銀行,你拿什么留住信用卡用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