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們曾說經濟增長如此重要,一旦開始思考這一問題就無暇他顧。從另一個方面來解讀,如果過于沉迷于增長的速度與優勢,或會忽略增長的風險與變化,譬如當下中國經濟。
和歷史比較,中國2013年一季度經濟數據并不好看。GDP同比增長7.7%,低于2012年第四季度0.2%,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等增速也低于預期。值得注意的是,比起實體經濟層面的低迷,金融數據卻表現亢進。
從社會融資總量來看,一季度社會融資總量增加6.15萬億元,其中3月高達 2.54萬億元,2月僅為1.07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加2.26萬億元,增幅高達58%;信貸近期也出現回暖,有媒體統計截至5月中旬,工農中建四大行信貸投放1530億元,高于4月份同期數據30%。
這一表現已是中央政府三令五申、監管部門多次收緊的結果,實體與金融數據之間緣何背離?此前專欄《中國經濟重尋源動力》中,我推測源自政策收緊以及“僵尸企業”橫行。如今對照,這一判斷更可確信,宏觀經濟分析并不是占卜,只能通過不斷印證接近經濟現象背后隱匿的邏輯。
如果數據會說話,那么這次透露了什么?四萬億刺激之下,中國短暫強勁反彈后陷入中國式滯漲,而上一輪周期中漫長的蕭條期后,宏觀經濟終于在去年四季度步入溫和復蘇,但力度相當微弱。長期來看,中國經濟情況可能更為不妙,如果繼續延續舊有模式,金融危機將不會只是紙上談兵。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結構已經發生質的變化,或逐漸步入一個新階段:一個依靠加杠桿發展的階段,未來債務的規模擴張將會進一步加劇,投資型驅動經濟模式短期之內很難得到有效遏制。
中國債務的嚴峻考驗并不在于當下,而在于整體經濟未來還本付息的能力及壞賬風險。也正因此,我過去一直強調城投債等問題并非首要風險,備受矚目的地方政府債務危機也不會馬上爆發,最為可能的金融風險在于大規模的銀行壞賬,而這并不那么遙不可及,也曾在90年代成為現實。
債務的另一面是資產,債務可以膨脹,而資產可能縮水,信貸是考察債務比較確信的視角。那么,中國的杠桿率有多嚴重?一國信貸規模與該國GDP之比(DCG)是指標之一。根究世界銀行數據,目前中國DCG已從2008年的120.8%上漲至2011年的145.48%,3年內已上漲25%。據此,野村證券日前一則報告中引用了“5-30規則”表達對于中國經濟的擔憂。所謂“5-30規則”,指的是在5年時間內,如DCG增長幅度超過30%,那么則很可能誘發危機,并且引用了日本、歐洲和美國的案例佐證。
置于國際比較的視野,無論債務還是信貸占GDP規模而言,中國并非特別驚人。美國和日本債務均超過GDP規模,而兩國DCG水平在危機爆發前都超過200%,但中國的問題在于上漲速度與發展趨勢。
當我們對現狀迷惑之際,往往會求助歷史。日本是最常見的案例,但日本并非中國最合適的參照系。換而言之,中國當前發展階段無法比肩日本,早在八十年代,日本人均收入、發展階段、社會成熟度等都已經超過今日中國太多,下一個日本不是賭咒,而近乎空想。比較之下,韓國倒是更為接近的參照系。
無相關信息 鄭州華章MBA培訓中心 |
下一篇: 還促銷一個清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