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創業可以增加就業機會,是落實建設新型國家戰略的需要。在當前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積極推進大學生創業就業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和現實意義。但是由于我國大學生自主創業還是一個新生事物、發展時間較短,還存在著主客觀上的困難,創業成功率還很低。據調查,75%的高校畢業生渴望自主創業,但最終真正創業者僅占1.94%。在全國層面,依托11家國家大學科技園建立的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2009年一年才創辦了203家企業和團隊,僅有2236人創業,這一比例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接近30%的大學生創業比例相去甚遠。大學生創業率低,創業形勢不容樂觀,在創業過程中面臨的困難諸多。針對這種情況,本文將從大學生個人、高校和政府三個角度詳盡地分析大學生創業困難的原因。
一、大學生個人角度
作為大學生創業活動的主體,大學生本人自身因素對創業活動的成敗影響重大,大學生創業難的原因與個人的聯系有以下幾方面。
(一)大學生個人能力不足、經驗欠缺使創業舉步維艱
創業是在風險和不確定性條件下,為了獲取利益或成長而創建創新型經濟組織(或者組織網絡)的過程。創業過程的艱辛要求創業者必須要有過人的綜合能力。而我國的教育體制一直以來都偏向于注重應試教育,學生所接受的多是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最終進行考核也只是理論考核,這就造成我國高校培養出的大學生在綜合能力方面比其他發達國家的大學生要差。此外,大學生創業熱情有余而對企業經營知識卻知之甚少,社會經驗有限,經營理念淡薄,對市場特點、產品營銷方式等了解不深,通常難以得到第一手的市場信息,也很難準確分析市場未來的發展方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大學生創業者因缺乏經驗而處于劣勢,很容易被市場所淘汰。
(二)傳統思想觀念對大學生創業的制約
從歷史的角度看,“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在知識分子的腦海中根深蒂固。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高等教育又長期實行“統招統分”政策,大學生就業處于被動的地位,缺少自主意識。與此同時,受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人們頭腦中形成了“墨守成規,安于現狀,順其自然,害怕競爭”的思想,它深刻影響著人們創業意識和冒險精神的形成。據一項調查問卷顯示有46.7%的網友表示“創業風險太大”而不愿意自主創業。而根據教育部的一項報告顯示,我國高校畢業生創業率平均不到1%。這也印證了許多學生有創業熱情,卻很難付諸行動,主要是因為面對種種現實困難,許多學生有畏難心理,怕風險太大,不敢“輕舉妄動”。學生家長也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大學畢業后能夠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就行,對于風險性較大的創業多半是不予以支持的。
(三)資金的匱乏阻礙大學生創業
創業不僅是憑熱情、知識、能力就能完成的社會實踐活動,它還需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作為支撐。調查顯示,對于大學生自主創業中遇到的主要困難,有79.1%的網民認為是“缺少資金,融資困難”。資金匱乏和融資困難已經成為阻礙大學生創業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國的大學生一般都是在父母的經濟支持下完成學業,很多大學生不太愿意在畢業后還繼續向父母要錢進行創業。雖然大學生可以通過銀行貸款和風險投資這兩種途徑獲得創業資金,但在申請創業貸款及尋求風險投資的過程中仍會遇到很多困難。據調查顯示,只有26.4%的人認為能獲得銀行貸款,19.3%的創業者可以從學校或政府創業基金和財政得到支持,而能夠獲得風險投資的僅有7.9%。業學生的信用等級難以評定,銀行對其授信貸款持高度謹慎態度,學生不易獲得貸款。而找風險投資公司進行投資,又往往會因為過多的限制條件而影響大學生能力的發揮。資金問題成為大學生創業的一道巨大障礙。
二、高校角度
作為大學生創業教育和孵化的主陣地,高校對大學生的創業起著極大的作用。但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起步晚,教育模式不完善,在對學生的培養方面還存在不足之處。
(一)我國教育體制對大學生創業的影響
我國的教育體制長期以來都是以應試教育為主,片面注重書本理論知識的學習,忽視動手實踐能力。在思維模式的培養方面,由于教育體制的原因,學生的創新思維往往被束縛。而創業是一個需要有創新思維的活動,缺乏創新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學生創業。另一方面,我國教育體制下培養出的大學生,大多趨向于選擇穩定的發展方向,因此在畢業時,很多學生會選擇考研、考公務員或者出國留學等,對于創業等相對更具冒險性的行業,很多學生往往會規避。
(二)高校創業教育觀點落后
高校作為培養創業人才的基地,應該重視對學生創業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然而,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的創業教育主要是注重對學生就業能力、創業技能層面的培養,也就是說,高校的創業教育尚停留在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或者就業指導課的一個組成部分。這與以培養學生的創業技能與開拓創新精神,以適應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并將主動創業作為未來職業生涯的一種選擇,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和行為選擇作為宗旨的創業教育相背離。
(三)創業教育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
當前高校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的主要途徑是開設創業選修課程、舉辦創業大賽、邀請企業家開辦創業講座等。這些大眾化的創業教育雖然有利于普及創業的基礎知識,但是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統一、科學的教育體系,學生對創業也只是一知半解。并且每個學生的專業特點、個人能力、綜合素質等各方面都不相同,籠統的創業教育并不試用于每個學生,整個創業教育缺乏針對性。
(四)創業學課程設置不合理,師資力量薄弱
一方面,由于我國創業教育起步晚,發展時間短,在創業教育課程設置上還缺乏邏輯性和科學性。許多高校開設的創業學課程采取開選修課的方式,課程設置、教學方式普遍較為單一。另一方面,創業教育對師資要求相對較高,既要求他們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又要擁有一定的創業經驗,但兼備這兩種素質的師資高校還十分缺乏。目前,我國高校從事創業教育的老師多是學科教學的老師,他們自身缺乏創業經歷,在為學生進行創業教育培訓時,純知識的講授多于實戰中的真知灼見,往往不能很好的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
三、政府角度
大學生自主創業不僅可以緩解就業壓力,帶動全民創業,推動高校創業教育改革與發展, 更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我國從中央到地方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例如,教育部于2010年頒布的《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中為鼓勵大學生創業提出了多項優惠政策。但由于長期以來我國政府的職能劃分不明晰,政府作為創業服務者的角色并沒有扮演好。據有關調查顯示,有85.6%的大學生認為,他們并不知道或者并不了解地方政府關于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有75.12%的大學生對創業支持體系和實施情況感到不滿意。政府角色的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行政審批手續繁瑣, 人為增加創業障礙
大學生在自主創業時想要獲得貸款或投資,以及辦理其他手續,得在政府各部門之間來回奔波。據調查統計,在中國內地從申請注冊公司到開業平均需經歷的工作日天數為111天,顯性注冊審批費用占人均年薪的11%。[8]國家鼓勵大學生通過各種渠道自主創業,但繁瑣的行政審批手續,大大增加了人力、物力和財力成本,給大學生創業造成極大的障礙,讓許多有創業熱情的大學生感到無從下手。
(二)各地政策不一、難以統籌
中央雖然下發了關于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的實施意見,但是政策不細化、模糊,很難具體落實到各方面,各省各地區的實際執行情況大不相同。比如,在貸款金額方面,北京的貸款金額最高可達50萬元,上海貸款金額為5萬至30萬,而青島卻不超過5萬元。各地的貸款金額、申請對象、貸款方式等政策都不相同,甚至不同部門的扶持政策相互矛盾,沒有形成對大學生的社會支持體系,這使得大學生創業扶持措施和社會保障政策得不到落實。
(三)政策配套措施不夠全面
從吸引投資人進入創業資本市場的優惠措施,到保持創業投資活躍的信用保證,以及創業資本退出渠道的建立等方面,國家雖然制訂了一些鼓勵政策,但其制定的政策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政策環節之間的銜接還不夠恰當。對于剛踏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不完善的政策制度會打擊他們的創業積極性,影響大學生創業者能力的發揮。甚至很多創業者考慮到沒有合適的退出渠道,擔心自己的投資利益受損而放棄創業。
四、結語
大學生通過創業實現就業既可以緩解我國勞動力就業市場的壓力,又可以為市場提供新的就業崗位。但大學生成功創業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學生、學校和政府共同努力,從多方面為大學生成功創業提供保障。本文通過對大學生創業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及其原因進行分析,以期能為解決大學生創業難問題提供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