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項指數看,官方PMI的5個分項指數均高于上月,尤其是新訂單指數為52.4%,比上月上升1.8個百分點,連續2個月回升,為16個月以來的最高,是本月官方PMI明顯回升的有力支撐;同時生產指數為52.6%,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與新訂單指數的差值縮小至0.2個百分點,為近7個月以來的最小差值,表明本月制造業供需矛盾有所緩解;此外,在需求回暖的帶動下,本月對市場反應靈敏的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由上月的50.1%快速升至53.2%,為6個月來的高點,進一步釋放出市場向好的信號。種種跡象看,中國經濟在年內企穩問題已不大,全年經濟增長保持在7.5%的目標線以上,將是大概率事件。
受經濟數據轉好影響,國內外研究機構對于中國經濟的看法也轉為樂觀。8月下旬以來,多家國際投行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8月21日,德意志銀行發布研究報告,上調了今年下半年中國GDP增長預期,將今年第三、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長分別上調至7.7%、7.8%,而此前的預計分別為7.5%及7.7%,并將今年下半年GDP增長預期相應從7.6%調高至7.7%。同樣上調的還有瑞士信貸與英國巴克萊銀行。瑞信把對中國今年經濟增長預期從6月的7.4%上調至7.6%;巴克萊銀行則表示,當前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可能比前一季度加快。值得一提的是,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一改此前的悲觀論調,改口認為中國經濟已經觸底,雖然目前上升動能可能還不強,但中國經濟企穩無疑是利好消息。
中國經濟的企穩令各方側目,尤其在當前美聯儲即將收縮量化寬松、新興經濟體普遍遭遇重挫時,中國經濟的企穩無疑為市場服下了一顆定心丸。8月26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受邀在外交部舉行吹風會。盛來運在會上指出,中國經濟出現積極變化和更明顯的企穩跡象,能夠實現今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中國的政策微調增強了企業對宏觀經濟的信心。官方的表態進一步加強了市場對中國經濟企穩的信心。
中國經濟在三季度逆市企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國政府出臺的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和促改革的措施。7月下旬以來,國務院連續出臺8項穩增長、促改革和調結構的政策,釋放經濟活力;地方政府的“穩投資”計劃也在有條不紊地推進。安邦(ANBOUND)的研究團隊曾指出,“穩增長”重新成為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工作的第一重點,加大投資將成為下半年拉動經濟的最大“抓手”,新一輪投資已然“箭在弦上”。另據了解,“穩增長”成為各級政府下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中央層面也認可了投資這把“撒手锏”。
不過,在中國經濟企穩背后,其實暗藏著一些隱憂。分析此輪經濟企穩的邏輯,依然表現為總需求的回穩,利用投資帶動中國經濟的增長。不過,這并不能解決中國經濟的深層次矛盾,仍然需要進行深層次的供給端的改革,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比如說,中央政府雖然提出了諸多穩投資、調結構的方向,如促進信息消費、推動節能環保、增加鐵路項目投資等,但在具體落實時,我們看到的更多仍然是走老路子,集中在房地產投資、造新城以及“鐵公基”領域。這些舉措,有利于穩定經濟增長的預期,但對中長期的經濟轉型與結構調整幫助不大,甚至會加劇中國經濟面臨的中長期風險。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著產能過剩、房地產泡沫及地方債風險等問題。就新一輪“穩增長”措施來看,除了因投資領域不再集中于那些產能過剩的傳統行業,房地產泡沫與地方債風險有增無減。尤其是地方債風險,雖然中國政府著力推進向民企開放鐵路、能源等壟斷領域投資,但政府主導投資的格局有結構性障礙,短期仍難扭轉。在城軌、基建穩投資的作用下,雖然對經濟民生有長期效益,但增加地方債中短期壓力是肯定的。從8月起,國家審計署對全國政府性債務進行摸底審核,審核結果將有助于明晰地方債風險,同時終將決定“穩投資”還有多大的空間可行。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8月以來的種種跡象顯示,在各項“穩增長”政策作用下,中國經濟企穩已經是大概率事件,市場預期也隨之轉向。不過,中國經濟企穩背后仍有不少隱憂。這一企穩到底是中長期的經濟復蘇,還是短期的反彈,值得我們繼續觀望。
無相關信息 |
鄭州華章MBA培訓中心 |
下一篇: 華理MBA2014年重推300萬高額獎學金新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