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多么神奇的詞匯,似乎可以重新詮釋一切概念。中國式離婚、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相親、中國式堵車等等,無處不在的中國式制造著一個又一個的新聞熱點。然而,媒體盛宴的背后卻是中國式的無奈。如果說,面對其它“中國式”,我們還可以笑談之,但是當面對中國式房地產和中國式購房時,恐怕更多的是苦澀與難解。
世界上恐怕沒有哪個經濟學家或者預言家能想象到一個房子竟然能凝結那么多的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元素,然而隨著瘋狂的房價和無厘頭的調控,勤勞而聰明的中國人不斷創造著新的經濟現象和消費行為,戲稱“被逼的”。于是,丈母娘房、學區房、投資房、改善房、剛需房等各種“需求型號”的購房,可謂總有一款你需要,這就是中國式購房的需求基礎。
與被逼出來的需求相比,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式購房的背后推手——中國式房地產行業規則。供求關系只是間接決定了房價,中國式房地產業催生了經濟奇葩,更醞釀了中國式房價。這些共同構成了中國式購房的尷尬。試問,房價為什么這樣高?房地產利潤是怎樣煉成的?誰動了高房價這塊蛋糕?購房者究竟在誰買單?
一問高房價高利潤的煉成。房地產業關聯60多個產業、3000多個行業,每個房屋產品包含至少18000個子產品。如此高的關聯度,足以讓房地產業成為中國經濟發展軌跡的一個典型縮影,近20年來的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是驚人的,中國的房價上漲同樣是驚人的。在發達國家500強企業中難覓房地產開發商的影子,而在中國的500強企業里70%以上都是開發商或者靠房地產業務上榜,中國20年來的房改之路,創造了無數致富神話,中國大陸開發商可謂都是“白手起家”,在國外是財團做地產,在中國則是“窮人”做地產,是政府制定的市場游戲規則讓開發商賺錢賺到不好意思。而真正的房地產利潤分配,開發商只占到40%不到,60%的利潤都讓地方政府和銀行賺取。這種游戲規則的特點集中體現在土地出讓制度。在現行的土地出讓制度下,政府依靠土地出讓博取政績和財政收入,開發商則一次性購買土地的70年使用權,在稅費交織的房地產成本體系下,土地增值稅形同虛設。開發商的核心利潤來自土地的增值,例如一年花費30萬/畝的價格購買一塊土地,什么都不用做,還可以抵押給銀行貸款,放到第二年土地價格升值為50萬/畝,用銀行和預售的錢進行開發,最后賺得利潤并全部歸為己有,銀行、政府分別獲得利差利潤和土地收入。而真正為土地增值作出貢獻的不是開發商,而是土地所在城市的人民,是人民的勞動建設讓城市變的更美好,土地的價值才能提升。而土地出讓的收益最終應該回饋給人民,人民享有土地紅利,土地流轉應遵循“平均地權,漲價歸公”的原則,然而,中國房地產業經過瘋狂發展之后,不但沒有讓人民享受到土地升值帶來的資產收益,相反留給人民的是居高不下的房價。
無相關信息 鄭州華章MBA培訓中心 |
下一篇: 在社交網上找好朋友? |